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

一對絲襪五份糧 歡場小姐幫襯多



織補師傅李湛康入行幾十年,絕技是補絲襪:50年代,一對「玻璃絲襪」動輒200多港元,而打政府工薪水才4、50元,故「絲襪」可說是矜貴的「潮物」,買得起的也會珍而重之。只可惜,李師傅的精湛手藝如今後繼無人,極可能失傳。

當時穿絲襪的多是歡場小姐、姨太太、富婆等。因玻璃絲襪易刮破,生意很多,李師傅的六姊妹也得幫忙在家裡做。補一對絲襪收十元八塊,以當年「雲吞麵一碗賣三毫子、一碗白粥斗零」的生活指數,收入算是十分不錯。

要不留痕跡地織補絲襪,李師傅得準備另一對破爛的後備,從中抽出一條比髮絲還幼的線,封好破洞,再用勾針做織補,原理跟織毛衣差不多,不過那細小勾針必須選用德國出品的。及至60年代,絲襪大規模生產,售價下跌,買一對新的比修補更划算,「一九六幾年到依家,自從絲襪平咗就冇做啦!」
60年代最好賺的反而是故衣,即當舖斷當的衣物。李師傅說,因當年台灣禁運,很缺日用品和衣物,故衣補好後會運往台灣。翻查歷史,自1945年日本撤走,國民政府接管台灣,在1950年代實行進口替代政策,以農業補貼糧食和衣服等民生工業。為了保護本土產業,實行提高關稅,管制外匯和限制進口。禁運加上出口擴張,台灣本土物資短缺。李師傅指,當時運舊衣物入台是允許的。現今故衣店已近絕跡,位於皇后大道西的合德行,招牌仍寫著「故衣」二字,以往亦是經營故衣典當,現則以珠寶鐘錶為主。